戈壁滩上钻探首战告捷——工程公司新疆钻探项目札记
2015-11-25
文:蒋玉奎、袁愉波、张强、马琳


    “车子开着开着,一阵风吹来,前面就看不到路了,只见一望无际的尘沙。”“
湿手套碰一下钻杆就粘上,水龙头上结起了冰凌,钻孔里也结起了冰,给钻探施工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参加了新疆戈壁钻探的我队工程公司将士们深有感触地说。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我队工程公司新疆于田县肖尔库勒湖铜金矿钻探项目部的将士们怀着强烈的责任心,不负众望,40多天时间两台钻机便出色地完成了5个钻孔的施工任务,不仅受到甲方的高度评价,而且获得甲方给予的8万元工期奖。新疆戈壁滩上钻探首战告捷,再次展示了川局“小口径钻探王牌之师”的风采。

    新疆于田县肖尔库勒湖钻探项目是我队在新疆的首个钻探项目,这是拓展我队钻探区域的重要一步,因此全队上下非常重视。出征前,队工程公司便做了周密的准备和安排,从节约成本上考虑,安排人员、设备等从刚刚结束的青海哈莉哈德项目转战新疆。然而从出征到施工,却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讲述,不仅仅领略到了新疆大漠的雄浑、荒凉,更感受到那些忘我拼搏的钻探将士们身上的昂扬精神,感动于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动人故事。

    从83日出发到811日,所有人员和钻探设备便抵达新疆且末县城。队伍决定在且末县作短暂停留,3天时间将士们便将租赁货车、办理进山手续、购置物资等相关事情一一搞定,15日,大家便向硝尔库勒湖挺进。

   从此,将士们便与沙漠、戈壁为舞,与荒凉和寂寞为伴

   从且末县城到硝尔库勒湖,要穿过且末、民丰两县,且末县乃全国面积第二大县,全县面积14万多平方公里,其中38.36%是沙漠,44.42%是山地。虽然只有500多公里,但却要穿越近400公里山路、土路和沙漠公路,由于路况太差,走了近5天时间。

    “队伍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前进,大约行了100多公里的好路,我们的车便分路向山里进发,一路上,见山爬山,遇河趟水,遇坑推车,全程只见到3个村子,时不时还可见到损坏丢弃的车辆,还有那成堆成堆千奇百怪的小土山,似乎到了另一个星球,不是一般的荒凉,让人毛骨悚然,我们真正领略了一回什么叫大漠孤烟。”带队的工程公司副经理袁愉波深有感触的说。

    “沿途人烟稀少,尽是一望无际沙漠和戈壁。进山的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车子曾经走过的印迹,有的地段还被水冲过,路面很烂不说,还不时有一些陡坡,陷车是家常便饭,这时车上的人员只好下来挖路、推车。走一段河谷,便是沙漠,这样交替前行。”驾驶员马琳对新疆之行感受深刻。


    项目负责人张强说:“由于沿途人迹罕见,除经过黄帝村、卡拉莎依村等几个村子外,几乎没看见其它村庄,所以一路上我们没有吃过一顿热饭,饿了全是吃干粮、啃囊饼,渴了喝凉水,晚上搭起简易帐篷住下来。由于路不好走,记得到黄帝村那天是晚上11点。”其实将士们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不同的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行程越走越艰难罢了。
    将士们在路上了解到,途中要经过一个只有六七米宽的峪谷,穿行在其间,象一个一个洞子一样,由于转弯半径不足,小车虽然可以勉强通过,但运输设备的大车由于车身长却很难通过。于是大家提前将大车的物资设备转移到能够通过的进山车上,因此从黄帝村到卡拉莎依村大约60公里的路程,可足足花了他们两天的时间。

    第四天,离硝尔库勒湖越来越近了,但随着海拔的增高,特别是在海拔4800米以后,就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和180公里的无人区,手机没有了信号,只能打卫星电话,莫名的孤寂和恐惧一下子浇灭了队员们兴奋的劲儿。

    张强说:“抵达硝尔库勒湖的前夜,我们度过了最难熬的一夜,气温在零下七八度,住的是单帐篷,很难抵档住寒气的侵袭,又不能取暖,躺下一会儿,我们便被冻得手脚没了知觉,浑身直打哆嗦,那一晚我们每个人都没睡着。”责任心让他们学会了忍耐。

    第五天中午,将士们终于到达目的地。大家顾不得长途跋涉的疲劳,没有休整,又马不停蹄地搭起了一顶大帐篷,在暖和的阳光下,与甲方的同志一道终于吃上了几天以来的第一顿热饭。“虽然饭菜简单,但我们感觉比吃山珍海味还要香甜。到了晚上,我们16个人挤在一个帐篷里,虽然还是寒冷,比简易帐篷却暖和了许多,大家已心满意足了。”袁愉波说。

    谈到责任心,袁愉波对手下将士们的表现很满意。他说,无论装卸车还是钻探施工,项目负责人张强、班长廖银春、蒋加军、黄华兵以及老同志李晓等处处冲锋在前,以身作则,从而带动了全体队员。廖银春发挥自身特长临时组装了滑轮组来吊装设备,既解了挖掘机未到现场情况下装卸工作的燃眉之急,也减轻了员工的装卸车劳动强度。一路上,老同志李晓自始至终跟随甲方的挖掘机手,由于路况不好,挖掘机老出故障,他积极帮助修理挖掘机,让挖掘机安全抵达现场。蒋加军、黄华兵等来回都担当设备物资的押车任务,上马在最前,撤退在最后,均圆满的确保了物资设备运输的安全顺利。


   这个极具凝聚力的团队,责任心让将士们面对艰难困苦时变得自信、从容。为尽快开钻,第二天将士们不等不靠,人拉肩扛,从早上忙到晚上11点,才把设备物资全部卸下来,紧接着的几天便投入开钻前准备。待挖掘机抵达的第二天,在海拔5200米戈壁滩上便响起了钻机的轰鸣声。这可是我队工程公司第一次打沙漠钻,钻孔最上一层是含沙层,极易垮塌,夜晚气温低,孔内易结冰,这对将士们的施工技术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袁愉波说:“本来在内地这样的施工难题算不上什么,但远离后勤补给基地,技术工艺手段的实施非常有限,主要靠队员们的坚强毅力和丰富经验来弥补,他们采取干钻结合泥浆护壁工艺攻克了含沙层钻探,采取泥浆反复循环、不间断施工预防孔内结冰,收到了很好效果。”为满足施工技术要求,机台上实行2班倒、人休机不停的办法,每个班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昼夜温差大、风沙大,时而还要下大雪,零下1520度的低温,湿手套一碰钻杆便粘在一起,让将士们吃尽了苦头,但大家却无怨无悔地坚持,从而确保了钻探顺利进行。

    有人说,人的生命在昆仑山会“提前折旧”,因为在这里站着都很困难,更何况付出的是高强度的体力活。“每天下午2点多钟,天空便刮起漫天的黄沙,如果走在路上,一定弄得满嘴、满身都是沙,根本睁不开眼睛,如果开着车子,开着开着就看不见路了。”对新疆的风沙驾驶员马琳感受特别深刻。这样的风沙的确会使人的生命“提前折旧”。

    袁愉波说:“由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经过测算,我们把生活用品一次性购买上山,吃腌肉、土豆等不容易变质的食物时间多,吃新鲜菜的时候少,喝的是山上流下来的雪水。”

    辛勤耕耘换来丰收的喜悦。短短40多天,将士们在新疆戈壁首战告捷,再一次展示了403人的精神风貌,给甲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甲方项目负责人评价道:“403队职工能吃得苦、技术全面、非常专业,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正是因为在崇山峻岭、冰川河谷、雪域高原、新疆大漠上,屹立着许多这样敢打善拼的将士,403队才有今天的发展与辉煌。(文/蒋玉奎   /袁愉波  张强  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