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缅远征作战 全连只活下3人——访抗战老兵我队退休职工李高银
2015-08-03
文:蒋玉奎



    抗日战争期间,几乎所有国际援华物资都通过滇缅公路进入中国,但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入侵缅甸企图切断这一国际交通线路。1942年,中国10万远征军奔赴缅甸保卫“生命线”,这场惨烈的远征对日作战,最终活着离开战场的只有4万多人,而目前健在的赴缅远征抗战老兵更是屈指可数,现年95岁高龄的403队退休老同志李高银就是健在的赴缅抗战老兵中的一个。

    今年七一,在403地质队庆祝建党94周年表彰会上,李高银老人再一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的殊荣,他老人家已多次获得这样的殊荣。夕日抗战英雄,今朝先进模范,让我们不得不对他肃然起敬。看到老人身披一件写有“抗战老兵”字样的背心,看得出来老人对远征抗战这段经历的珍重和对荣誉的珍惜。也让我迸发了一定要采访这位抗战老兵、了解抗战英雄故事的冲动。

    在403351生活后勤基地,我见到了李高银老人,他如今已是95岁的高龄,老人看上去精神状态良好,身体健康,头脑清醒。老人拿出了由互助抗日老兵论坛颁发给他的一枚抗战纪念徽章和荣誉证书,徽章盒子上书写着“精神不死,浩气长存”,还有一块“抗战老兵,民族脊梁”的奖牌,客厅墙上还挂着一块由中国远征军联谊会赠送的“抗战英雄”的匾额,这是对千千万万抗战老兵的最好评价。赴缅抗战,这也是老人一生引以为骄傲与自豪的经历,老人动情地向我们讲述了当年在滇缅战场上那段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

                   15岁被抓壮丁 成为一名重机枪   

    他原名叫苟邦富,192012月出生于绵阳梓潼县,在家中三兄弟里排行老幺。1936年,保长到他家抓壮丁,三兄弟里面数他个子高大,他理所当然被抓走送到梓潼县城,那时他还只有15岁。他先是和其他30多人关在一起,后来被送到绵阳专区的壮丁队训练了半年后,被编进了独立29师,之后随部队到重庆训练一年多,到广元坝的飞机场守卫军需物资一年,随后又辗转回到重庆担任维持社会治安的警卫任务。

    抗日战争那时激战正酣,他所在的部队便接到命令,从重庆出发经贵州到云南昆明的巫家坝守卫机场。在巫家坝,他被编进了第66军新编29852营重机枪连11班,担任班长代理排长,师长叫马维骥。

    在重机枪连里,他担任重机枪手。全连有6挺重机枪,每挺重机枪配备4人背子弹、换子弹,2人轮换担任机枪手,此外还配备1名步兵来保护。由于连续打枪会导致枪管发热,所以每挺重机枪要配备三根枪管,每个枪管50多公分长,枪管发烫了就换上另一个枪管。
  

                   刚到缅甸就被袭  重机枪连只剩3人活着
    在巫家坝机场守卫了半年后,
1942年初,他所在的部队被派到缅甸腊戌作战,从巫家坝出发,一路经下关、保山、畹町进入缅甸境内。

    抵达腊戌时已经是傍晚了,他们正在搭帐篷,撑起杆子准备安锅煮饭,突然有一小股日军过河来攻打他们。日本人来袭,战友们顾不上吃饭,马上就带上干粮投入战斗,全连的6挺重机枪全部架起来,连长一声令下,机枪便不停地扫射日本兵。最终,他们把这一支敌军全部消灭。

    这是他们进入腊戌后取得的第一场胜利,但是还没等他们高兴多久,第二天天刚亮,日军又动用大炮狂轰他们的阵地。由于敌军火力太猛,人员伤亡惨重,牺牲了很多士兵。战斗结束后清理战场,他才发现自己所在的重机枪连只剩下3人还活着,除了他以外,还有两位来自安岳的战友邓青山、黄文新。

    日本人占领了腊戌,远征部队只能退守,他和仅存的两位战友被整编入862营的步兵2连,在随后的战斗里和其他连队一起作战,终于才将腊戌山头攻下。

                       带队救当地村民  见证日军暴行    
    将腊戌山头攻下后,他们在腊戌周边打了不少的小型战役,消灭了很多敌人,同时,也见证了日军的罪恶行径。一天,三尖村有一个外出担水的大娘跑到他们驻扎的山头来求助。在大娘断断续续的哭诉中大家得知,几个日本兵逃窜到三尖村烧杀抢夺,大娘还有媳妇和女儿留在家中,此刻正面临着危险。得到连长的命令,他立刻带上全班士兵去救人。

    当他们赶到大娘家时,在院内,大娘的两个媳妇和一个女儿正遭那几个日本兵糟蹋,院门口还有一个日本兵拿枪守着。他们向院里的日本兵扔出手榴弹,最终将敌人全部消灭。随后,他们把三名受伤的妇女用担架抬回山上,让卫生队的女兵帮她们疗伤。后来,卫生队也不幸遭到了日军的袭击,死伤惨重,多名女兵被日本兵抓去,后来他在受伤朝芒市转移中又见到了好不容易从日本人手中逃出来的3名女兵。


                      遭偷袭脖子受伤
  今还留下疤痕
    在腊戌附近的三尖村受伤时正值早上,他端着饭碗正在吃饭,突遭日军偷袭。在这场战斗中,日军子弹打伤了他的左边脖子,顿时鲜血直流,好在没伤到要害。

    他受伤后,战友邓青山和黄文新用担架将他抬到临时卫生队包扎,当时战地医疗条件很糟,于是他又被送到保山的陆军医院疗伤,虽然半个月后痊愈,但却在他的脖子上留下了疤痕,至今还能清楚地看到,这也是一个抗战老兵的历史见证。

    在保山疗伤期间,部队残部通过滇缅公路沿线撤退,于是他们也跟部队失去了联系。所以从医院出来后,他和战友邓青山、黄文新便离开部队往四川方向走,在四川和云南交界一带辗转打工。到达攀枝花市盐边县时,传来了抗战胜利的消息,他当时非常激动。

    抗战胜利后,他便在盐边帮人打短工。解放后,1955年国家在攀枝花组建531地质队(现403地质队前身),通过招工他当上了一名搬运工,随后转正。上世纪80年代,403地质队迁往峨眉,他也随队搬迁到峨眉,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并肩战斗战友情深  心里还常牵挂
    他说,至今还忘不了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两位战友邓青山和黄文新,两位战友不仅跟他一起幸存下来,而且又送他去疗伤,战火纷飞中建立的友情,比金子还贵,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只记得,邓青山曾在攀枝花的宝鼎煤矿工作,黄文新后来辗转到了甘肃一个叫瓦窑村的地方安了家。几十年过去了,一直都没再见过面,不晓得他们还在不在啊。这成了李高银老人挥之不去的牵挂。(蒋玉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