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地质机遇
2017-03-14
文:

    编者按  和着春天的脚步,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举国瞩目中开幕。一年之计在于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了2017年的重点工作。这些重点工作中提出的许多具体任务,也给地质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改革发展机遇

扩大小微企业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的范围,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千方百计使结构性减税力度和效应进一步显现。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等成本。

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今年由四档税率简并至三档,营造简洁透明、更加公平的税收环境,进一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完善主板市场基础性制度,积极发展创业板、新三板,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

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抓好电力和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开放竞争性业务。持续推进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抓紧剥离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

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要允许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凡向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领域,都要向民间资本开放;凡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不合理行为,都要坚决制止。

要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

点评:地勘单位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既受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控制,也会受国家大政方针这只“看得见的手”影响。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既需要遵守市场规则和规律,也需要时刻把握国家政策的脉动。随着地勘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事企分离将会更加明晰,但无论是事业还是企业,都将拥有更加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与全国的改革大潮步伐一致。

市场开拓机遇

今年要完成铁路建设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再开工15项重大水利工程,继续加强轨道交通、民用航空、电信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076亿元。落实和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完善相关价格、税费等优惠政策。

推动国家级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创新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生态严重退化等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优化空域资源配置。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点评:随着地勘单位改革进入深水期,以及地勘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努力发展“大地质”、构建“大地质”产业格局已经越来越成为广大地勘单位的共识。除了找矿主业,工勘施工、水工环地质、多目标地球化学甚至海洋地质等领域都成为地质人一展身手的舞台。尤其在地质工作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今天,“大地质”所带来的市场价值不可忽视。

对外开放机遇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建设,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

点评:在地质和矿业领域,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是相对比较高的,多年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农业与扶贫机遇

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打造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土地整治,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

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实现农村稳定可靠供电服务和平原地区机井通电全覆盖。完成3万个行政村通光纤。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供水保证率。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

要深入实施精准脱贫,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0%以上。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教育和健康扶贫,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创新扶贫协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点评:如今的农产品,一旦贴上“富硒”的标签,便会身价倍增,其背后却是地质工作者的辛苦付出。不仅是发现富硒土壤,抗旱打井、寻找水源地等等都只是地质工作服务农业的一个缩影。而农村广大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要补齐这个短板,也少不了地质人的参与。找矿、找地热、申报地质公园……地质人用自己的方式“点石成金”,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创新升级机遇

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深入实施工业强基、重大装备专项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完善制造强国建设政策体系,以多种方式支持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点评:作为一个专业性强的行业,地质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实体经济从来都是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因此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除了科技创新,地质事业也需要工匠精神,每一台钻机打出的岩芯,都是共和国地质事业的基石。

民生机遇

必须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地震、气象、测绘、地质等工作。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地方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点评: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更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作为保护和开发资源环境的技术支撑,地质人责无旁贷。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机遇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开展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出台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下降。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300万户以上,全部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加强对雾霾形成机理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扩大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范围,强化应急措施。

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抓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启动森林质量提升、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工程试点,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200万亩以上,积累更多生态财富,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

强化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别下降2%。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分类制定实施治理措施。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使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点评: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是近年来全国两会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也是最受公众和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领域。今年这两个词的热度不减,一方面体现了国家的重视、群众的期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这其中,地质工作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