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改革,且摸索且前行
2015-06-11
文:


    5月的北京,暑意炎炎。但是,在国谊宾馆举行的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5年地勘局长座谈会上,“地勘严冬”却是来自全国各地70多个国有地勘单位的主要领导形容当下地勘形势而一致使用的一个“热”词。
  地矿行业面临下行压力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由高转中,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减少,矿产勘查进入由快到缓的转型期。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地勘行业收入较上年下降10.44%,找矿支出下降11.99%。而这一年全球有色金属勘探投入下降了31%。另有数据显示,2014年,非油气地勘行业投入402.7亿元,同比减少12.43%。其中,中央财政投入83.14亿元,同比减少6.74%。地方财政投入96.22亿元,同比减少22.36%;社会资本投入223.29亿元,同比减少9.49%,这直接影响了国有地勘单位的经济发展。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绝大多数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速度开始下降,不能完成年初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
  从2011年中央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并开始逐步进入实施阶段,“地勘单位改革与地勘行业发展问题”始终是全行业讨论的热点话题。如今,在“国际国内经济运行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地勘单位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唯有向前推进,而这一“老生常谈”话题也再次被摆上了桌面。此次座谈会的热点问题,仍是研判地勘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总结交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经验。
  地勘单位改革要有明确方向
  经过高速发展的十几年,生存问题解决了,却仍没积攒下强力发展的“家底”,而在眼下分类改革的关口,无论选择哪一条路,未来都是不可预知的。而在这些众多牵绊发展的因素中,最为迫切的是“勘查市场遇冷”、“地勘投入持续下降”,行业似乎又重回“严冬”,这也是大多数地勘单位 “掌门人”最忧愁的问题。
  宁夏地勘局党委书记、局长徐占海表示,过去的十几年,国家政策的重视倾斜及财政的投入,使地勘单位进入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地勘行业接受的来自各方面的投入不断减少,其中包括中央财政支持的不断减少和投资方向的调整,各级政府的政策投入减少以及社会资本的投入均持续减少。目前,政策提倡民间资本进入勘查市场,但是政府对矿权的垄断客观上对民间资本的进入是一种间接的排斥。“经济的下滑,投入的减少,使地勘行业的竞争力急剧下降。还存在业务雷同,兄弟单位相互竞争,又无明显优势,而在海洋勘查方面的资质和经验又是一片空白……“内忧外患”使地勘单位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徐占海认为,面对当前的困境,地勘单位的分类改革应由各地方政府根据各自所属地勘单位自身的特点,在充分保障队伍积极性和确保为国家保存地勘行业人才队伍的前提下,将地勘单位全部纳入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保障范围。同时,他还建议国土资源部能够针对“一带一路”出台一些有利于地勘单位发展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局长王天顺表示,此次座谈会讨论环节话题很沉重,气氛很热烈,意见很恳切。话题包括了地勘单位的分类改革、转型发展等多个命题,他建议,国土资源部应加强顶层设计,对地勘行业发展进行指导,尤其是针对地勘单位的分类改革出台一个针对全国范围的指导意见。同时,应积极争取支持地勘行业发展的一些政策,切实解决目前地勘行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争取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的积极性政策,对一些战略性的矿产资源进行战略性收储;与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地勘单位了解目前发展状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座谈会上,江西省地勘局局长彭泽州表示,地勘行业无论是分类改革还是转型发展,都离不开所属的省级地方政府的支持,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他建议,国土资源部能够推动指导省一级政府在地勘行业改革发展方面尽可能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针对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的地质找矿投入由国家来承担;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加大风险勘查基金对地质找矿“走出去”的支持。此外,他还表示,生态文明建设为地质行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宏大的市场和巨大的服务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资金成本投入增加、社会工作量增大以及工作环境恶化等一系列负面问题,因此希望相关部门能及时出台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为地质找矿工作开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保护。
  事实上,虽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收入分配及财政税收等许多重要政策还没有进一步明确,此轮分类改革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是硬道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工作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以地质找矿为中心逐渐向大地质领域拓展,全国地勘经济发展结构也将随改革发生巨大变化。即使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地勘行业新的机遇也已经悄悄显现。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地质调查投入42.42亿元,占总投入的11%,同比增长2.34%;矿产勘查投入298.92亿元,占总投入的77%,同比下降17.84%;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36.2亿元,占总投入的9%,同比增长了15.18%;地质科技投入25.11亿元,同比增长28.44%。当面对地质行业不再以单一的探矿作为产业方向和发展支撑这样的现实,部分省市区的地勘单位就能够及时准备,并及时调整发展方向,路也越走越宽。比如,作为资源大省,内蒙古国有地勘单位实行探采一体化,3个局的资产规模达到250亿元;浙江地处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国有地勘单位注重民生地质工作,将工勘施工、测绘、地质技术服务、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治理及其他产业作为地勘主业;四川省地灾发生频繁,国有地勘单位在突出地质找矿的同时,积极拓展地灾防治、地质测量、城市地质、地下空间开发等地质服务工作;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带,国有地勘单位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向资源环境并重转变。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汪民在座谈会上表示,加快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地勘单位带来更多机遇与更大的发展空间,地勘单位要积极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中求发展。他认为,地勘行业要更加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更加主动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更加主动地转方式、调结构,更加主动地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地勘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此外,地勘单位要充分利用地质技术资源优势,围绕生态文明、“美好中国”与城镇化建设,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与政府部门沟通对接、引导业务主管(指导)部门将相关公共服务职能交给地勘单位承担,着眼于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搞好资源潜力评价、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域环境资源评价和开发、新型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等方面工作,不断向行业的上下游领域延伸,并形成规模经营和品牌效应,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同时,地勘单位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增强服务的质量与效果。
  此外,汪民还对地勘单位未来的发展改革提出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带着感情关心支持地勘单位,为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地勘单位要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更加注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重要位置,促进地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在国家政策法律框架内,积极稳妥推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要继续发挥地勘行业优良传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来自中国矿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