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他们仨》有感
杨绛先生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这本书却是在这样的机缘下读到。粗略一翻,心里确隐隐有些失落,觉得盛名之下难副其实,不过是些家长里短的琐事,文字亦是平淡无奇。?xml:namespace>
某一日,心情实在是有些不好,信手翻开这本书,恰好读到杨绛历经艰辛生下女儿圆圆这一幕,国外生了小孩可能两三天就出院回家了,杨绛却是已经住了一周多了,杨先生笔下却并没描述她有多么不容易,若不是我亦是经历过这一历程,可能也想不到这么多,然而在异国他乡,艰难生产后的杨绛在面对钱钟书非常手足无措的对她说把家里什么东西弄坏了的时候,她却温柔的安慰他:“不要紧,我回家来修”,而钱听了这句话顿时就放下心来。
看到这里,心里某个地方轻轻一动,婚姻是不是就应该是这样,爱情是不是就应该是这样,再才华横溢的人在婚姻爱情里也是如此的普通平凡,相互的包容体谅才是爱的本色,如果一个人能在生活中一直保持这样单纯甚至是幼稚的一面,其实,他真的是一个幸福的人。
捧杯热茶,慢慢翻看,茶的香气带着书的味道让我慢慢静下心来欣赏这平淡文字后面浓浓的情。我隐约看到暮年形单影只的杨绛先生是怎样在昏黄的台灯下怀念他们仨,隐忍着怎样的情感用几乎算是克制的文字回忆这一生的喜怒哀乐。
我们仨失散了,其实是描写圆圆和钱钟书纷纷生病住在不同的医院,杨每天奔走其间,但她并未直白动情的描述那时的艰难和恐慌,而是虚拟成一个梦境,一段栈道,一程纷杂慌乱的意识流。也许对她来说,那两年确实像一个梦,不愿相信这真的发生了,只剩下她一人还行走在这人生栈道上。
我隐隐有些心疼这个女人,或许这样的说法不太礼貌,杨绛先生作为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高地位的作家,一位已故的百岁老人,作为钱钟书的妻子,可能怎样都轮不到我这样的“小孩子”来进行评价。可是在这样一个下午,我深深的感受到书里这个简单乐观、荣辱不惊的小女人对这个家,对他们俩深入骨髓的思念,在这样平淡的文字描述中缓缓流露出的深厚的悲伤。
她说:“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我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以后就不用牵挂了。”作为一个母亲,怎能忍受心爱的女儿先行离开,那一句以后都不用牵挂让我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
病床上的钱钟书也担心女儿的病情,杨两边隐瞒,安慰他女儿快好了,她写道:“我说是这么说,心上却牵扯得痛。钟书点头,却闭着眼睛。我知道他心上不仅痛惜圆圆,也在可怜我。”也许这个时候,他们互相都明白情况有多么不好,但是这样的一家人,用最善意的谎言互相安慰,互相支撑,正如她自己的描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我合上书,拿起那杯有些凉的茶,不知是哪传来一阵音乐:“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抬头望去,窗外的行人川流不息,每个人都向着家的方向,面带微笑,夕阳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