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不知道她,流量不知道她,但西藏老乡们知道……
2021-08-09
文:四川省第七地质大队

一步一朵格桑花开

一顿一句藏歌悠长

这里是青藏高原

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

被称为“世界屋脊” “第三极”

缺氧的空气,强烈的紫外线,崎岖的山路

是野外工作条件最艰苦的地区

但是有这样一批女地质队员

她们从高校毕业

刚刚卸下书包,便又背起行囊

奔赴西藏,投身于地勘事业

成为点缀在冰雪大地上的朵朵艳华



遥遥山端,晨光微露。

许东丽、何蕾、苟小燕已在西藏的土地上开启一天的忙碌。

入职刚一周,她们回家办理了边防证。西藏,是不少人决定此生必要前往的地方,她们早已想到,进藏,于自己这个地质工作者而言,是一件常事。

到达隆子的清晨,风很大很大,根本无法飞起无人机。这是刚考完无人机执照的许东丽二进西藏,隆子县庞村由于滑坡要做三维建模,需要无人机外业数据采集。初进西藏时,她的心中还满是新奇,本着出了野外就要有收获的原则,边听同事提起的专业名词,边在网络上搜索这些词语的含义,再对照实物学习。这一次,由于业务需要,她得用初学的技能挑起大梁。

大风能把人的心刮乱。她进藏前做好了一切飞行计划,但有时人在自然面前,渺小得无力招架,新人新任务带来的压力也瞬时膨胀。

第二天,风竟然神奇地停了,天朗气清,万物可爱。在外业数据采集的10天里,她经历了无人机失控等惊险时刻,好在最终无人机安全飞回,做出的模型效果很好。


image001.jpg

许东丽用无人机在野外采集数据

image003.jpg

泥石流踏勘现场,许东丽跟随单位前辈认真学习

image005.jpg

当地村民围绕着许东丽,她在讲解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知识


下山的路,只有车宽,碎石遍地,颠颠簸簸,坐在靠外一侧的何蕾不敢看向窗外。在海拔3000米的地方,攀爬了900多米,爬上或爬下时,她都尽量不向下看。

这次踏勘是为了确认地灾监测仪的安装位置,能否准确预警地灾、保一方平安,安装位置确认尤为重要。到达平地后,何蕾的腿才肯后知后觉地颤抖。


image007.jpg

橙色标记为地面车辆,何蕾在半山处回眸,发现自己已经爬了很远

image010.jpg

爬山并非何蕾的长项,遥望工程公司的一位同事,她咬咬牙,追随前辈的步伐继续前进


正值雨季,一旁,怒江翻涌,车轮轧过山沿,小石子在灰尘中无声滑落。

何蕾打开手机,看到微信群里大家野外陆续传回的视频:有的正遭遇大风、沙尘暴、大雪;有的需要下行至100多米高的危岩安装地灾检测仪……组装、调试、完工,朴实地质人的正常工作有时是时髦的极限挑战运动,很难不令人感动。

镜头不知道地质人,流量不知道地质人,但西藏老乡们知道。

老乡执意邀请大家喝茶,长期斟满酥油茶的杯子油亮亮的,在老乡结实的手掌中如奖杯般闪亮。地质人不进屋,老乡拿起杯子和热水紧往外追。此时,语言或许不通,但心意却能相通。

晚上9点,地质人在原始森林里村落的小卖部,捧到一杯温暖。泡面最是“垃圾”,也最是味美,它裹挟并顺下地质人中午吞咽的干硬饼干,热汤柔面垫在胃底,足以熨帖一天的辛劳,它更是久居旷野之人与熙攘社会相连的隐秘纽带。

偶然碰到上学夜归的小娃娃,细谈下才了解她们的父母大多进城务工了。她们平日里住校,周末早上6点从学校出发,单边徒步一天,晚上10点左右才能回到家。何蕾想到自己幼时曾徒步1小时求学,与这些孩子相比已然幸运很多,不免继续聊一程,鼓励她们一番。

渴求知识或许能改变命运,地质人能做的就是用尽所学,守护她们的生命。

月华披身,泥泞的足坑折射出点点有关未来的光迹。


image011.jpg

山中孩子求学的路同时也是地质人工作的必经之路,一个走出去,一个走进来。此时黑云压山,冰雹砸落。天气,只是他们面对的困难之一罢了


暴雨倾至的深夜,苟小燕的手机伴着雷电响起,受西藏自然资源厅委托,她代表207地质队作为西藏20处高风险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维护人。这夜,一处灾害点的雨量达到了预警值,需不需要通告群众撤离?滑坡、崩塌、泥石流……没人知道在气象复杂的西藏暴雨会带来什么,生命?财产?被自然吞噬只在须臾。刻不容缓。

曾有一次泥位计报警,经查看是灌木引起的一场虚惊,但苟小燕绝不会侥幸犯险,每一次异常必定追根溯源。

她和许东丽第一时间缜密分析数据——雨量虽然达到预警值,但其他仪器数据变化不大,证明灾害没有发生实质变化,不需要撤离,只需注意防范即可。西藏自然资源厅对她们的反应速度非常满意。


image014.jpg

苟小燕外业留影


雨氤浓浓,辛劳一天的人们已进入一夜好梦,无名的“暗夜天使”终于也能加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