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建明建议:加强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让地球家园珍贵遗产更加闪耀
2020-05-28
文:


地质遗迹,是地球在形成、发展、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过程中,所保存下来的记录和痕迹,其包含的特殊地质构造、地层、岩石、沉积、古生物化石、水文等,是地球运动的历史档案,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窗口和解译地球演化的线索,更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和独特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球科学价值。

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王建明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

目前,地质遗迹主要以地质公园、化石保护地、典型剖面等形式进行保护,其中,地质公园最为大众所熟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指明了国家公园、自然公园的发展方向。自然资源等部门以建设地质公园为抓手,编制了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制定了地质遗迹保护管理相关规定,有效地保护了地质遗迹。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建立了近220处国家地质公园(其中世界地质公园39处)及多处化石保护地,在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科学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以及促进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地质遗迹保护和利用现状来看,仍存在内涵挖掘不足、有效保护不够、资源转化低效、开发利用欠佳、保护立法滞后等诸多问题。”

王建明建议:保护与开发,立法为上。制定《地质遗迹保护条例》,根据指导意见针对自然公园建设要求及当前地质遗迹保护的客观需要,结合《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等相关遗迹保护工作;研究制定更加清晰明确的保护开发指引政策,使地质遗迹得到更好保护与利用。

第一,在强化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和加强地质遗迹监测保护的基础上,大力推动资源转化。发挥地质公园品牌效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完善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地质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发展路径,打造“旅游+地质文化”为核心的特色主题村镇和地质文化村落,支持贫困地区群众参与村镇、村落建设服务。围绕地质遗迹,精准把握消费需求,大力引入VR、AR等技术,开发科考研学、山地运动、登山探险等多元化、适应不同群体的参与式体验项目,提升地质主题旅游吸引力。

第二,加大地质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发挥公益性地质单位、科研机构、专业院校优势,围绕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旅游地学理论创新与实践开展科研项目攻关,推动地质遗迹监测保护、景观成因和成景规律、景观修复等应用型地质科技创新。

王建明特别谈到,由文化旅游部组织的四川试点文化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目前已取得第二批试点成果,其中发现和发掘出大量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资源,十分珍贵,为下一步的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