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习侧记
2012-03-20
文:张利

 

    早春二月,带着兴奋与向往,我们队选派的18位学员和106队、108队的学员们一起从阴雨不断的四川盆地飞到阳光灿烂的北京,踏进了无数人梦想中的殿堂——清华大学。

    学校位于北四环内,占地400多公顷,校园里的建筑,古老而朴素,中央主楼、清华学堂、图书馆、水木清华、工字厅……无一不泛着历史沉淀的厚重,置身偌大的校园,我想到最多的是清华著名校长之一梅贻琦先生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近半个月的培训,继续教育学院的老师们给我们这个研修班安排了《清华文化与清华精神》、《中国宏观经济形式分析》、《中国社会问题分析》、《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人际交往之沟通协调》、《团队建设》、《创新思维与管理》等17个专题,有幸聆听了在各自研究领域很有建树的17位教授专家授课。他们上课深入浅出,或娓娓道来,或温文尔雅,或激情澎湃,或幽默风趣,使每节课充满了情趣,生动而精彩,让同学们感觉上每堂课都是一种享受,思想都收到了强烈的冲击,受益良多,值得记录的事情也颇多。

    骑自行车上课。因清华校园太大,我们住宿的继续教育学院学员宿舍21号楼到上课的教室步行需要近半个小时,为节约时间,同学们便不约而同地租了自行车。于是,每天上课下课路上,一个个戴着帽子、手套、围巾“全副武装”踩着自行车在偌大的清华园里穿梭,感受学生时代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单纯,成了这次学习一个值得记忆的亮点。

    同学之称。这次学习虽然只有短短十多天,但班里依然有模有样,每个座位上都摆放了学员的名卡,大家根据名卡找自己的位置,巧遇“同桌”,互相之间不是称呼职务而是互称同学或直呼大名。除此外选了班委,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的任务除了课余组织聚餐等活动,还有个最大的任务便是课间休息时为同学们服务,比如协助班主任老师给饮水机换水,给教室后面的茶水间准备花茶、咖啡等供同学们取用。

    理论高端定位,重在提高执行力。这次培训,授课教师不仅有清华大学资深教授,也有其他名校在各自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老师们站在高端层次思考问题,理论的前瞻性很强,使我们学员必须站在相近的高度领会、思考和分析问题。身在基层工作的我们,更多的是做事,理论功底不扎实,平时这方面的思考也少,很多事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事务的认识更多是停留在表面,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根本就没有认识到。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们有机会接触到经济管理、危机管理、团队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启发了自己的思维,开扩了工作视野,对如何提升自身工作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到清华来培训主要是学会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这是多位老师告诫大家的。重在执行,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王传利老师讲授《执行力与领导智慧》,就将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执行、创造性地执行讲解的淋漓尽致。不要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办法。

    在清华学习尽管只有短短的十多天,但带给我们头脑的冲击、思想的碰撞却会受益一生。走进清华时,我们充满了期待;走出清华时,我们内心充满了感激。相信,这近半个月清华学习的经历将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将带着清华“行成于思,行胜于言”的校风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在今后工作、生活和学习上的做出完美答卷。(张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