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清华大学培训后的思考………………………………………李洪
2012-04-10
文:李洪


 

    2012年2月中旬,在组织的精心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为期半个月的四川地矿领导素质提升与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在清华大学校园里汲取理论知识,接受清华百年厚重文化的洗礼。清华大学作为全国知名学府,令无数学子心驰神往,此次短暂的学习经历也算是实现了自己少时的清华梦想。

    一、初到清华

    清华大学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

    清华校园以清华园为主体。在清华主校门(东门)外的绿地正中,横躺着一块巨大的卧壁,正面是毛主席手书的“清华大学”校名,背面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校训源自先生1914年在清华做题为《>君子》的演讲,他引用《周易》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生所言,影响深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即成为清华永远的校训。

    二、清华生活

    在清华园的这段日子里,我们四川地矿领导素质提升与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的48位同学每天背着书包,踏着单车,结伴而行,在宿舍、教室、食堂之间来回穿梭。尽管这“三点一线”的生活有些单调,但在精神层面却是异常丰富的。清华园里处处都是文明的气息。也无论是在教学区,还是在生活区,到处都是绿草茵茵,树木葱笼,时时都是宁静祥和,井然有序。清华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又渗透西方文化的影响,孕育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和文化。建校近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行胜于言”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学风,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国家的栋梁之材。

    三、培训总结

    此次四川地矿领导素质提升与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共12天的培训学习时间,聆听了17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教授的专题讲座。这次培训的主题是领导素质提升与创新管理,学校开设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清华精神、文化与清华人才工作建设》、《人际交往之沟通协调》、《中国社会问题分析》、《领导者健康管理》、《价值、理想与胸怀》、《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创新思维与管理》、《领导者博弈思维》、《团队建设》、《领导者语言艺术》、《执政力与领导智慧》、《思想变革与领导艺术》、《我国周边形势与国防力量》、《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当代中国政府面临的挑战与管理创新》、《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等课程,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理论高端定位。这次培训,授课教师不仅有中国知名学府资深教授,也有学术领域的权威专家。由于讲授者站在高端层次思考问题,理论的前瞻性很强。加上授课内容选取了某一领域的最高理论成就,居高望远,具有很强理论性和操作性。今后我将努力秉承这种思维定式,努力工作,不断创新,超越发展。

    (二)注重实战效果。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使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破解了一些经济方面的疑惑,坚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为更好的适应岗位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正确引领方向。这次培训,时间较短,内容皆是知识精要,可以说是启迪和导引。真正学有所获,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只有自己具备了一定基本素质,才能够尽快消化和理解培训内容,提高学习成效。这将促使我更加注意学习和锻炼,提高基本素质,适应发展的需要。

    (四)重视文化育人。学习期间,大家都能结合学到的理论修订自己的观念,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和事业追求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思考。尤其是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百年校训和办学精神,是清华人的传承和发扬。今后我将把这次学习经理珍藏于心,以“行成于思、行胜于言”铭心励志,踏实做人,扎实做事,不负组织的培养和领导的厚望。

    四、心得体会

    通过在清华大学半个月的生活、学习,我感受颇多、收获颇丰。结合我们地勘单位目前面临的转型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2011年中央已经确定了一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到2015年,中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于我们所属的地勘单位也位于其中,因此地质勘查单位的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在清华的学习及查阅相关资料,使我感到地勘单位的科学转型需实现以下三个突破:

    1.产业链的突破

    (1)由单一的地质勘查产业向探采加一体化转变。一般而言, 产业链的下游利润率较高、受市场波动影响相对较小、发展空间较大。国内大的矿业公司和省外发展较好的地勘单位已实现探采一体化, 正向矿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地质勘查单位有必要实行后发赶超战略, 吸取别人发展的教训, 避免别人走过的弯路, 站在更高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一些新的发展成果、先进技术和已有的经验, 达到后发赶超的效果。

    (2)从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地质矿业向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防治、旅游地质、矿山环境恢复等相关产业拓展。如:三峡库区的建设、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后,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地质灾害的防治, 大量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矿山地质环境形势严峻,矿山地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国土资源部正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从中也进一步看到了今后地勘单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大好发展机遇。

    2. 体制、机制的突破

    地勘单位企业化走了很多年, 但目前基本还在按照事业的体制运作, 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司制。当然,这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及地勘单位三个方面的积极配合,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涉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具体运行方式的设定,支持政策措施的明确和落实,是一项整体的系统工程。总之,产业是地勘队伍的载体,是实现地勘单位企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3. 思想观念的突破

    地质勘查单位几十年的发展, 积累和沉淀了丰富的找矿经验、先进管理思想和优秀的企业文化, 其中有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继承和发扬。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影响、偏僻矿区或城郊结合部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存在, 地勘单位职工群众的创新、创业意识相对落后、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缓慢、改革创新的阻力较大。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途径进一步营造支持改革创新的氛围, 建设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树立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地勘单位的转型是否成功,这需要运用《中国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来寻找我们产业链的突破;需要通过《中国社会问题分析》、《创新思维与管理》来实现我们体制、机制的突破;需要《思想变革与领导艺术》、《人际交往之沟通协调》、《危机管理》、《团队建设》、《执政力与领导智慧》、《领导者语言艺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来转变我们的思想、组建我们的团队。

    这次学习对我本人触动颇深,我们虽走出清华门,却带走清华魂,走出清华,回到岗位,我要秉承“行胜于言”的校风,更要在工作中树立“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感叹知名学府老师的学识之渊博和治学严谨的同时,自己各方面的差距及缺陷更加显而易见。

    最后,愿用清华校园日晷石碑的碑文作以自勉——行胜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