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科学院视察时强调,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成矿条件较好,但由于地质工作程度较低,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只要下定决心,加大投入,超前谋划,科学部署,深入持久地加以推进,就有可能取得重大进展。学习李克强副总理重要讲话,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干部职工倍加振奋。作为国家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之一,我们既感到兴奋,也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西部地区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低,影响矿产保障能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给共和国工业建设提供粮食,国家集中开展了重点地质地区的地形测绘、地质填图、矿产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等大量基础地质工作,为大庆油田等一大批急需矿床的大规模勘探和国家其他基础建设提供了地质依据。但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家基础地质工作进展和资料更新缓慢。即使是在河南省这样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省份,基础地质工作欠账的情况也存在,亟待利用新的地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对以往的地质图予以更新。近两年矿产勘查项目部署时,有的省份因找不到投入点而出现数亿元的工作经费“富余”。一方面是矿产资源短缺面临的瓶颈制约,另一方面却是因找矿风险大而没有合适的项目靶区,究其原因是缺少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支持,直接影响了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和矿产勘查工作部署。
从全国情况看,中西部广大地区特别是新疆、西藏、内蒙古等省区的一些地区成矿构造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大,应是更大的找矿主战场。但由于基础研究程度低,矿产资源家底不清,大片的国土甚至连1∶5万的基础地形图都没有,矿产勘查工作部署更是难以落地。
为进一步保障国内矿产资源的供给安全,提高国家基础地质研究程度势在必行。
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应进一步发挥公益性地质队伍作用
在调研中,李克强副总理指出,我国地质勘查基础很好,实力雄厚,有条件也有能力为国家排忧解难,在重要资源找矿上再创佳绩。这是中央领导对我们广大地质工作者的信任和鞭策,也被我国地质工作发展的历程所证明。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建设,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地质工作体系。地质工作的手段多、专业门类齐全,成建制的地质队伍数量多、地域分布广,各类地质人才基数大、工作经验丰富,国有地勘队伍依然是我国地质找矿的依靠力量。上世纪末两类地质工作分体运行以来,国家和地方公益性地质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在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结构、装备水平和资质建设、基地建设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国土资源部358号文件要求,开展了多领域的地质技术服务,成为国家基础地质工作的骨干力量。以我院为例,累计承担国家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200余项,并完成了西藏、新疆、内蒙古等一系列区域地质调查与地球化学勘查项目,填补了青藏高原、大兴安岭地区部分中比例尺区域地质工作空白,一些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有4项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对国家基础性地质工作部署的几点建议
为推动提高地质找矿能力,给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建议开展和加强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基础地质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国土整治与规划、重点工程建设、改善人居和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等诸多领域,都需要基础地质更多更新的信息支持和技术支撑。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的有效性、及时性,应将重大基础地质工作研究列入国家“十二五”计划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公益性地质工作经费纳入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步加大公益性地质工作经费,确保持续、快速地提高国家地质工作程度。
二是高度重视地质填图和地质图文更新。区域地质调查填制的地质图是矿产勘查、地质环境研究、地质科研、国土规划、重大建设工程部署等领域最基本的基础地质图件。制定国家层面的填图计划,通过5~10年的努力消灭地质工作空白区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应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建设规划,以现代地学理论为指导、以先进分析测试技术为手段,区分轻重缓急陆续开展已有地质图更新,并确定合理的更新周期。
三是追踪地学前缘,提高综合研究能力。在资源勘探难度加大、社会地质需求增大的情况下,地方公益性地质队伍面临着创新科技、增强能力的巨大压力。建议国家加大地质科研经费的投入,在中国地调局的带领、协调下,突出重大地质理论问题研究,大力推进成矿理论和地质勘查技术发展,完善和加强公益性地质机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研和勘查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使各单位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新设备的应用上有一次本质性的飞跃,显著提升各单位发展的“软实力”。
四是努力实现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协调配合。为尽快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国家、各省级政府纷纷加大了地质工作投入,各类名目的财政投入的地质勘查专项明显较多。由于各类项目资金渠道、工作重点不同,建议进一步做好中央资金项目和地方资金项目部署、工作实施上的协调配合:国家赋予中国地调局管理全国勘查工作部署的监督管理职能,以统筹协调各级财政投入;进一步发挥中央地方两级地质工作部署的沟通机制,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要主动接受国家地质调查局的指导,服从国家总体部署;中央财政项目安排时,要多渠道听取地方政府和技术部门的意见,以实现两类资金的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实现地质找矿的“大投入”和“大突破”。(张 良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